2016-01-29来源:江苏省国画院 阅读:0 |
程征 欲认知一位艺术家,或可以他所属流派而观之,然而却难于以此论萧平。若一定要分辨萧平的流派属性,是否可称之为“古榕派”? 榕生岭南,而萧平在金陵,也并不以画榕名世,何以“榕”谓?只缘萧平“依于艺”的行为、成就与学识结构系统,恰似一株葱茏壮硕的榕——一株大树与一种才艺,异质而同构。 榕,南国之巨木。其所以巨大葱茏,全在于它不凡的根系。植物学家说,树木根系的规模,通常与树冠相当。而榕的特别之处,除了拥有一般树木与树冠一样发达的地下根系,还在于它别有一种地上根脉——气根。气根从树干上一根一丛地生出来,悬于空际,随风容与,汲取空气里的水分与养料;它不断生长,下垂延伸,一旦触地,即钻入泥中,从此便不再属于“气”,而改属“土”,与榕树原有的地下根系汇合成更强大的立体根系集团。原气根的裸露部分则变成大树新的营养输送管道与支撑梁柱。巨榕因此更加葱茏壮硕,势欲荫覆天下。每当此时,亦不知是根?是干?于是,在品类繁茂的热带丛林中,有了“独木成林”的奇观。 艺术家同样需要发达的根系——艺术的、学养的文化根系。古往今来,积学大儒们“学养贯通”即含此意。萧平之皎皎于世者,就在于艺术学养根系的立体性。 萧平文化根系的立体性,表现为他集书法家、国画家、鉴定家、史论家、收藏家等诸般素质于一身。辛卯岁杪,萧平先生七十初度,诗人丁芒以长诗四十句祝嘏,其诗有“多面开弓射雕手,四轮载学天下行。书画鉴论汇一身,捍卫传统领千军”句,可为萧平先生的才学格局作注。只不过,丁文喻其为四轮之车,本文比喻为遮天之榕,异曲同韵而已。 萧平自言:“我坚持着书法、绘画、鉴定和史论写作四项并举的方针;在绘画创作上,也兼顾着山水、花鸟和人物三方面,不拘一格,有感而发。对于书籍和艺术真品的博览,对于大自然的体察和感悟,年复一年,从未懈怠。我相信,建筑一个广阔、深厚的基础,才有塑造成功大厦的可能。” 古之文士,书、画、鉴、藏、论皆通者或能搜列,而在科别细化、术业专攻的当代艺坛,“兼擅”者并不难觅,“皆擅”如金陵萧平者,迄未尝见。 试看萧平: 一、书法 萧平之书,融章草、今草、狂草为一炉。风格清隽飘逸中寓刚劲挺拔,生姿韵,求变化,下笔沉疾有力,纵横不拘,翰逸神飞。尤其竹简书风,以行书为底,章草为风格,汉碑为笔法,朴拙率意,流动隽雅。 其初从父教,后拜金陵书圣高二适、林散之为师。楷从欧颜,继习《史晨》《张猛龙》《张黑女》诸碑;行草则二王、怀素、傅山,转益多师,随自家性灵融化归一。尤以童子功,奠定了书艺根系之母根。 二、绘画 权威批评家说萧平:“山水画融合‘宋骨’‘元韵’,又取明末诸家之变,且合王蒙之‘苍’与石涛之‘润’为一,在一气呵成的笔墨律动中,书写襟抱。”“花卉画十分豪放纵肆,似乎斟酌于徐文长、李复堂、吴缶庐各家之间,取徐的恣肆、李的磅礴、吴的沉酣,以之不厌烦的描绘荷花,歌颂其‘出淤泥而不染’的品格。”“人物画则醉心于描写自己崇仰的古代文人名士,画法多受梁楷、张风的影响,时而泼墨淋漓,时而寥寥数笔,略形取神,又不大远于写实主义的造型观,画风是率意而疏宕的。”(薛永年语) 萧平画路极宽。山水有古意盎然者,笔仿云林、意慕山樵,以诗造境,熔铸墨相,如《董文敏笔意》《云起秋山》《牧趣》之属。有秉承新金陵画派者,观察生活,情动自然,对景落墨,如《麦收后的田野》《西行即景册》《壮哉千层岩》之类。有古今交融者,如轻舟桃源,魂随陶翁,臆造萧家《爱莲居》;但见云横青岚,荷塘柳岸、茅庐板桥,己化古翁,策杖呼童,以鸣情志。 绘画题材、形式不拘一格,花鸟画、人物画亦然。 他的艺术魔盒里似乎储藏着取之不尽的手段:时而思接千载,时而瞬间感发;时而传统法度,时而造型意识;时而以意造境,时而对景写真;时而“山水”,时而“风景”;时而古人绣像,时而亲近掠影;时而氤氲水墨,时而绚烂色彩;时而挥毫,时而双勾;时而意象,时而具象⋯⋯他破了派系藩篱,超越观念禁忌,古今共存,中西并收,信手拈来,抒写感动。然而,尚古情怀永远是萧氏审美情致的主调,画面里的淡远诗意,闪烁的是一位中国现代文人幽古的心灵之光。 三、鉴定 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,徐邦达先生南下归来,逢人便说:“我发现了两个人才,浙江有黄涌泉,江苏有萧平,他们对地方名家的认识是我所不及的。”越四十年,萧平一双鉴真辨伪的火眼金睛名闻遐迩,同道誉称:“江南一眼。” 要做一个技超同侪,一眼定乾坤,经得起历史验证的鉴定家,须具备一系列极其严苛的条件,如深厚的文化艺术学养,广博的画理画史知识,敏感、稳健、果断的洞察与判断素质等,而“过目率”是各种条件中的首要条件。没有用巨大的量构筑的“见识”,则无从言“鉴识”。但是,对于尺幅万金的历代遗珍,人一生中能亲自过手、过眼的机会能有几何?人说萧平“真迹鉴万卷”,这个数以“万”计的一一累加之和,大概是世上各种加法中最难求得的了。 萧平真是幸运,1963年21岁时,恰逢文博大家、南京博物院副院长曾昭燏先生到江苏省国画院专修班毕业生中选人,条件是不仅画得好,还要通晓古典文学,以便从事书画鉴定工作。她开出的条件,唯萧平符合,从此萧氏走上了以鉴藏为导引的书画创作与研究道路,同时也获得了师承机遇与常人难以企及的古书画“过目率”。 譬如: 六十年代初,入南京博物院,得导师姑苏老人徐沄秋亲炙,埋首于数以千万计的古代书画堆中,炼眼积识,渐辨真伪。尤于金陵八家、吴门画派、浙派为胜,并上溯至元人和宋人遗迹。 七十年代中,拜故宫博物院徐邦达先生为师,随其鉴阅故宫及苏、浙、皖、沪馆藏书画作品无数。并开始负责江苏全省书画鉴定工作,十余年间过目逾万。 八十年代,应邀访日,鉴阅东京国立博物馆、京都国立博物馆藏中国书画珍品。 九十年代两赴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观摩中华瑰宝——台北故宫藏书画精品。 萧平在数以千万计的观摩鉴识中,不仅掌握了辨识真伪的十种路径,更在鉴一真,获一乐,辨一伪,得一快的过程中深得中国书画三昧。 时下,民间收藏热兴起,频繁应求,撰文、讲学,编纂著录,忙坏了鉴定家萧平。 艺术品收藏本是人们徜徉美之心,兼及储宝的苑囿,而赝品之于收藏,就像唐僧遭遇妖魔,电脑出现病毒,败兴伤财,贻害无穷。然而面对真假猴王,虽惧恨又如之奈何?唯呼神探,明察秋毫,立判真伪,令玉宇澄清。所以,“鉴定”一词的含义,不仅指鉴伪识真的高超技能,更包含驱伪存真的道义精神——鉴定家实在是守护真善美的卫士。 四、史论 2010年,萧平出版了他的研究专集《丹青论古今》,辑30余年美文81篇。此外还出版有龚贤、倪云林、陈淳等画家个案研究专辑,以及分析介绍山水、人物、花鸟等绘画传统技法的著作。他的论说对象从金陵展开,以江浙古今名家为主。虽然所谙悉的主要是一个地域里的画家,然而这里却是中国文人艺术发生发展的典型区域,曾经活跃于此者,甚多彪炳史册的大师,如吴门画派、四僧、扬州八怪、金陵画派等等。因而,所谓地域的,也是中国的。 他的研究特色,与重史实考据的史家和善于逻辑思辨的论者不同,他的文史之思紧紧结合着他的书画创作与鉴赏的实践体验,图像与概念、表象与玄机、情感与哲理互为表里;重画脉、作风、品格,叙史兼及评画。文辞清朗,有古风,每有识见,娓娓而谈,导人作美的巡游。他的理论表述尤显真切,往往予人运于手、美于目、了于心的艺术触摸感。其文风来源,正如《丹青论古今》自序所云:“我的对于文的兴趣,大约与书与画同始于少年。并没有先后顺序,只因时间、环境、心绪和需求的变化,或重于此,或偏于彼。” 五、收藏 有了上述书、画、鉴、论四种基础,收藏已是易事,此不赘言了。萧平说得明白:“我的收藏癖好,当然主要是书画。这大约源自先父,最早的藏品是他留给我的。近十年中进展颇大,重点是我研究的对象,如龚贤、陈淳、扬州画派、女性画家、僧人书画、名人信札等。青花瓷器也是喜欢的。” 说到这里,萧平巨榕似的立体根系已清晰地呈现出三个层次: 集书法家、画家、鉴定家、史论家、收藏家于一身,是第一层次;书法之诸体并举,绘画之山水、花鸟、人物皆擅,是第二层次;画无古今,法无定法,一画一法,是第三层次。 关键是,他的书、画、鉴、藏、论为主根的三个层次,并不各自孤立,而是交融互济,相得益彰,从而亦构成萧平“势欲荫覆天下”的整体修养。其书法之萧飒,飘入花卉;鉴赏之所得,砌入山水;作书作画与鉴书识画两相共赢;作书作画、鉴书鉴画、评书评画比肩齐进。 萧平的根脉深深地扎在六朝古都南京。“文学之昌盛,人物之俊彦,山川之灵秀,气象之宏伟,尤以金陵为最。”(朱偰语)明清以来金陵是与京都相望的文化重地,文人荟萃,艺术繁荣,官民藏宝。萧氏于此得山川清淑之气和丰厚的人文传统滋养,故萧氏的艺术品格中蕴藉着浓郁的文人气。 若将萧平的艺术世界置于一百年来古典的与现代的、中西合璧的与国粹的、私塾的与学院的等形形色色的艺术派别的总格局中来考量,他的艺术价值观肯定属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范畴,或曰古典的艺术范畴,甚至有一点国粹倾向,乃至当西方现代主义蜂拥而入,势欲陷中国画以空前的生存危机之时,萧平以“传统捍卫者”的作为,出现在当代画坛。在人类艺术史上,中华民族书画艺术以无可取代的伟岸身姿伫立于世,而其伟岸,正在于它所拥有的古老而宏大的传统根系,正如巨榕。所以,本文不仅以“榕”喻之,而且还要加上一个“古”字。 故曰:古榕·萧平。 (责任编辑:王洁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