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主页 > 争鸣评论 > 评论 >

泼墨立形皆有意 博学为文蕴藉深——现代中国画名家研究论集序



1996-08-01来源:江苏省国画院 阅读:0

马鸿增

当代美术评论家大体有三个来源:一是由美术院校美术史论专业毕业,所谓“科班出身”;二是由高校哲学、美学、文学等专业“转业”而来;三是由画家“一身二任”。这三类美术评论家因生活经历、知识结构、品评视角等颇多差异,在评论的风格与特点上自然出现多样化状况,其间各有长短,自不必细叙。就我个人兴趣而言,对于“一身二任”画家笔下的文章却是格外关注。

黄鸿仪就是一位精通笔墨的中国画家而兼擅美术评论的评论家,其文具有宏微结合、分析透辟、品评合度的特色。我佩服他既能挥毫落墨,不断地推出书画佳作,又能写出好文章。我同他相友二十余载,深知他在这两方面所付出的辛苦与心力远多于常人。画界“一身二任”者固然不少,但能达到如黄鸿仪这般评论水平的却不多见。

黄鸿仪自幼酷爱绘画,1955年考入爱国华侨陈嘉庚创办的集美中学念初中,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,画艺精进,有作品参加厦门市美术展览。1958年考取南京艺术学院附中,成绩名列前茅,曾出版宣传画、连环画多件。1961年入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画专业深造,在谢海燕、陈大羽、亚明等名师指导下,笔墨造型功夫纯熟,创作的国画作品《新苗》入选全国第四届美术展览。1965年大学毕业后在江苏省文化局系统从事美术编辑工作,创作了大量插图和美术作品。1979年调入江苏省国画院任专职画师。他一面认真学习、研究中国绘画传统并赴敦煌、永乐宫等艺术宝库考察、临摹;一面坚持深入生活,力行“外师造化,中得心源”的创作道路。他曾远涉川西藏羌地区、闽南侨乡和西双版纳一带收集创作素材,创作出一批生活气息浓郁、格趣清新、意蕴深厚,又形象生动、笔墨娴熟的作品。这批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型画展,在国内外享有一定的声誉,其中,《心花》、《笑问客从何处来》、《爱》、《峡江春晓》等,分别在《美术》、《人民日报》、《中国画》、《光明日报》等全国性报刊上发表。为了开阔视野、拓宽思路,黄鸿仪重视对中外美术思潮的研究,关注美术理论研究动向和新成果。在求学时就对美术理论方面格外关注与热爱,曾受到导师俞剑华的赞赏。走上工作岗位后更是爱书成癖,每次出差总要带回几本书。家中藏书除了画册,便是大量艺术理论著作,对涉及古今中外的美术论著总是认真阅读,做笔记,制卡片,勤记精思,举一反三。这在当代画家中极为少见。自70年代他约我为《雨花》月刊撰写美术评论起,我们的交往日渐频繁,相与论艺,甚是投契,一谈就是半天。鸿仪为人忠厚、襟怀坦荡,我们谈艺论画从未有隔膜之感。于是,我便渐渐地了解到他艺术见解的深刻性。恕我直言,他对绘画美学传统与新成果的掌握和洞察,远远超过某些自命不凡的“理论家”,而他却虚怀若谷,谦虚谨慎,不爱在大庭广众中出头露面。近十年来,面对世界现代绘画思潮的涌入和国内美术思潮的起伏,他觉得有义务、有责任发表自己的意见与观点。于是他首先从对中国画名家的评论入手,通过“个案”的剖析评论阐述中国画的“共性”原理并显示其笔墨随时代发展的无限艺术活力。文章频频在《美术》、《朵云》、《中国画》、《光明日报》等报刊发表。从此他步入了美术评论界并得到社会承认,经常应邀出席国际性或全国性艺术研讨会,成为我省美术评论界的一名骨干。

这本文集收入的论文,涉及的现代中国画名家有傅抱石、陈之佛、李可染、高剑父、高奇峰、陈树人、亚明、陈大羽、沈涛、李长白、何家英、常进,展读之后,不难发现几个特点:

首先作者把评论的视角对准了现代画坛富有开拓精神的画家。20世纪中国激烈的社会变革,引发了思想界、文化界的中西之争、新旧之争,波及美术界,演出了中国绘画史上最为丰富多彩的一幕。一批立志革新中国画艺术的志士仁人以坚定的民族自信心、高尚情操、聪明才华、辛勤耕耘,使中国画面貌焕然一新。黄鸿仪敏锐地选择了他们作为评论对象,介绍他们生平、经历、艺术道路,研究他们的艺术观点、艺术作品、创作思想、艺术特色以及他们共同的时代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。由于他评论的一些画家多生活在江苏一带,有些是他亲受教泽的导师,因而文章情深意切,资料翔实,评论中肯,定位妥帖,而且能牢牢把握住各位画家的艺术个性,如傅抱石吞吐大荒的豪情、陈之佛高洁的情操与以禅入画的特色、李可染注重精神人格的熔铸、陈大羽纵横矫健的写意、亚明笔气墨韵的灵性。作者从画家的角度来评述画家,自然有言中要津、丝丝入扣的长处,而没有大而无当的空谈。黄鸿仪也不像某些画家,写评论津津乐道于具体表现技法,甚至误以为只有谈具体画法才是真正的评论。他往往把画家放在时代的、审美的宏观氛围中加以考察和评价,同时剖析其独创性的特质。这就具备了美术评论的历史高度,而非简单的“介绍”、“赏析”。如在分析傅抱石时指出,其毕生坎坷,使他能体悟人生真谛,获得超乎常人的思想感情;使他能刻苦淬砺,熔炼出超乎常人的品格和学识;使他能奋发熔铸,孕育出超乎常人的气质和想象力与翰墨大家必具的浩然正气。如此方能吐纳古今,睥睨中外,把茫茫宇宙、渺渺人生归趣入画,创造出雄豪壮阔、空灵广浑、内蕴深邃、造境迷离的崭新中国画卷。这说明,凡是意出古今、独树一帜的艺术大师必定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、时代精神与独特的个性,更应是学识渊博、风格独特、人格高尚的学问家、美学家、思想家。黄鸿仪对傅抱石美学思想中“动”和“情”两个方面深入的阐发,立论新颖,论据充分,读来深受启迪。在对陈之佛开拓精神的论析中,指出陈氏既融取两宋院画精华,又接受文人画“以禅入画”的优点,将工笔花鸟画艺术推向一个崭新的高度,对力挽濒临危亡的工笔花鸟画有一定的历史意义。这一论点是众多研究论文中所未曾提及的。文集中对每位画家的评论都有独特的闪光点,将会留给读者较为深刻的印象。

“画品”与“人品”的统一,是中国绘画的优良传统。黄鸿仪始终把艺术首重人品作为评论画家及其作品的准则。他曾在《论“画品”与“人品”》一文中明确指出,画家自身灵魂的净化,直接影响着作品的格调和水平,为此要提高中国画艺术质量,首先必须提高画家的人格素质。文集中《李可染与“学艺五德”》言及一位合格的画家必须具有“高品德、知谦虚、走正道、识方法、强毅力”的五德,艺德双成才能熔铸一代艺术大家。这对当前艺术商品化大潮中的种种丑恶现象确是无情的鞭挞。

美术评论作为一门学科,具有集接受性、中介性、创造性于一体的特征。它在美术家与观赏者之间起着沟通、调节和引导的功能和作用,因而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性。我为有黄鸿仪这样的“道友”而庆幸,并期望我们共同努力,提高自身素质,从而进一步提高美术评论的学术性、科学性和艺术性。

1996年8月于江苏省美术馆

作者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

责任编辑:王洁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黄鸿仪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:注册会员 注册时间:2021-03-02 13:03
上一篇:韵流秦淮——著名画家尚君砺先生的山水画艺术
热点内容